台北霞海城隍廟,霞海城隍廟,霞海月老,霞海城隍廟月下老人

回首頁 中文ENGLISH日本語
         
 
 
 
 
     
   
 
 
 
 
   
 
 
 
   
 
 
 
 
  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
       傳統漢民族的建築主要是以土木為建築的素材,特別講究建築物之格局組織、佈局組合等,建築學者稱之為「群簇性」。傳統建築透過種簇群性,使得在平面格局上以建築單體「數」的聚集而形成建築群,以橫向的落(進)和直向的護室(廂)圍成院子(天井),並逐漸向中軸線方向擴張或左右發展,組合成一組大型院落建築群。這種院落式建築格局,尤其是以宮殿、寺廟最為明顯。臺灣傳統廟宇的格局,過去因為歷史環境等因素大多不若大陸地區廟宇之規模宏大,而也因為遷就聚落發展的型態,產生一些在地化特色的格局。

 

 
 

台北霞海城隍廟正殿供奉眾多神尊,高掛清代匾額。

 

 
 
 
 

       霞海城隍廟之平面格局從咸豐九年(1859)初建完成後迄今未有多大改變,為一座正殿前方附加一座拜殿的「兩殿式」格局,左側再延伸一小間配殿及一條護室。若就形式之觀點而言,可算是「街屋型」或稱「市屋型」,然其又有相當程度之變化,即在廟宇正身之外又朝橫向發展,因而兼具了「合院型」之特色。正殿作為祀神的主要空間,主神龕供奉霞海城隍鎮殿金身及其分身,神龕前神案及供桌則供奉城隍的隸屬神。拜殿的內部空間與正殿相連貫,作為信眾祭拜空間,中央置案桌一張,以供駐廟道士為信眾進行祭解,左側為廟祝櫃臺,右側為道士辦公處。配殿在正殿左側偏後方,供奉義勇公、施琅將軍、廖添丁、虎爺、馬使爺等。配殿旁的護室前段左側置金亭,後段前半部作為偏殿,前方供奉觀音佛祖、達摩祖師等同祀神,後方供奉霞海城隍配神城隍夫人,以及同祀神天上聖母、註生娘娘、五營神將等。

 

 
 

廟內的正殿與偏殿、翼殿間以天井相隔以利進行祭祀活動。

 

 
 
 
 

       在建築規模方面,廟宇的面寬若以街屋定義分析之,霞海城隍廟正身正面寬度約為六點五公尺,所佔之寬幅為一間店面之寬度,故可稱之為「一坎」。正身在縱深上以屋架為基準,前後區分為相連接的拜殿與正殿;其左側增加一條護室,故為兩落一護室的規模。此一規模在正面寬度上比台灣一般街屋型廟宇來得寬,但與台灣傳統廟宇常見的兩落兩護室形式相較來說,則顯得較為狹長。

 

 
 

城隍廟的縱深格局不大,容納人數亦有限;但卻是北部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。